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机遇分析(附报告目录)
1、行业概述
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属于创意设计服务业,通过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生动的展现传统的图文展板内容。展示方式从以物中心逐渐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是传统展示方式的有力补充并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数字文化展示创意服务旨在为展览展示馆体提供文化、科技、艺术、数字等内容的定制化设计服务,协助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商业团体、企事业单位通过主题营造和空间设计,进行主体形象展示、宣传教育、及文化及商业推广。以上展览展示主要分为博物馆类展示、科技馆类展示、城市主题馆类展示、企业展厅类展示及展览展示等类型。
各类展览馆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不同层面观念的需求,在传播知识、弘扬精神方面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展览展示的目的是为参展方提供高效、丰富和完整的展示服务,成为连接参观人与参展方的媒介,促进商品、资金、信息等流动,从而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7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展厅展示创意领域现状及前景
企业展厅是企业全面推广企业形象,向目标受众展现企业面貌和成就、展示企业理念与价值,并与目标受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展示场所,其展示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方向等。
(1)企业展厅重要性日益凸显
企业展厅作为一种独立的展厅展示类型,从企业展厅的性质上看,企业展厅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直观性,企业展厅是企业进行形象推广、宣传产品与服务、提高品牌认知度的重要途径;从企业展厅的功能来看,企业展厅是展示企业整体风貌、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企业展厅是企业与员工、客户、媒体、受众、行业内外群体沟通交流的桥梁,也是企业进行对外传播的载体;从企业展厅的类别来看,企业展厅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展览,企业展厅是主题性展馆,其展示内容、展示形式依据某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设计,最常见的是以企业文化为主题进行展示。作为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的重要展示平台,企业展厅对企业形象的树立和对外宣传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展厅建设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企业展厅主要分为文化型企业展厅、营销型企业展厅及产品型企业展厅。
A、文化型企业展厅
文化型企业展厅的主要功能是展现企业文化、企业结构体系、主要产品技术、未来发展战略。主题内容一般包括:企业简介、发展历史、资质荣誉、企业文化、主要产品、销售网络、服务体系、领导关怀、展望未来等。企业文化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展厅展示设计。
B、营销型企业展厅
营销型企业展厅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形象,展示产品、宣传企业实力和发展潜力,进而提高用户体验,在营销的解读上侧重于用户和产品。主题内容一般包括企业产品体系、企业荣誉成就、产品市场范围、售后服务体系、营销政策等。企业作为营利性机构,营销型展厅成为企业销售推广的重要手段。
C、产品型企业展厅
产品型企业展厅的目的就是为了介绍产品、销售产品、营销产品。所以这类型展厅内容会根据产品的颜色、特点来布局,全方位的展示产品,以达成交易为原则。设计重点在于突出产品的优势、技术特点,赢得参观者认可。对于以展现技术为特征的工业和科技企业来说,尤其需要专门搭建这类展厅来展现技术和实力。产品型企业展厅的主题性和针对性较强,也更容易被那些需要产品的客户认可和接受。
(2)企业展厅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企业展厅的建设有助于对外展示企业文化、产品、业务与服务,提升企业形象,并成为企业对外宣传的企业名片,有助于客户对企业的深度了解,促进企业业务的更好开展和达成。随着企业对自身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将会建立企业展厅。
3、展览行业发展前景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A、展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展览的发展对所在产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不仅可以有效促消费、扩内需,还有利于促进城市服务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提高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文明程度和知名度、美誉度。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展览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继跟进出台了展览扶持、鼓励和规范的相关办法和意见,鼓励模式创新,注重品牌发展,为我国展览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促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随着我国展览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环境持续利好、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品牌建设稳步推进,行业实现良性健康发展,并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B、现代化展览技术成为展览的重要手段
传统展览通常以文字、图片以及普通的多媒体技术等相对静态的展示为主,受制于技术局限性,展览手段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薄,既不能充分满足主办者的展示需求,也无法调动观展者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展现展览的传播性。近年来,现代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展示内容及手段、延伸了展览展示的功能性,使行业从传统、静态的设计形式向着科技与艺术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设计转变。通过结合最新的 3D 展示、VR/AR 等多媒体技术,现代化的展览展示突破了传统的展示方式,在以往陈列和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加入空间感受、光影艺术、互动体验等新元素,满足客户全方位、多样化、立体化的展示需求。除此之外,在传统展览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数字多媒体展示手段构建表现力丰富的展览展示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激发观展者的兴趣,加强观展者与展览展示内容的互动性,最大化展示内容传递的有效性,使得展览展示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不断发展,将引导传统的展览展示模式将向智能化、智慧化方向转型,对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效应。
C、企业展览需求总体呈上升趋势
从行业角度来看,经贸类展览可分为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服务业和专项展览 5 大类。2019 年,各行业类展览数量均有所减少;2019 年,重工业类展览面积实现快速增长,其他行业类展览面积相对 2018 年均有所下降。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统计的 3,547 个经贸类展览信息,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展览办展数量和面积位居前三。
随着企业主体对于展览展示所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认同度日益提高、展览展示在原有以商品交易为展示目的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多地延伸应用至企业文化交流、品牌展示等软性竞争领域。除了参加各类国内外专业展览,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了兴建企业馆、主题馆来展示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品牌、促进企业商品交易的想法,企业展示已逐渐成为企业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D、一带一路将带动我国展览的发展
自工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发文支持中国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行动的国内外展销活动以来,展览展会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渐成为我国境外自主办展的热门举办地。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全国 91 家组展单位共赴 73 个国家参展办展 1,766 项,比上年增长 5.6%;展出面积92.13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11.0%;参展企业 6.1 万家,比上年增长 2.9%。全国 77 个组展单位共赴 30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组织参办展 697 项,占参办展项目总数的 39.5%,同比下降 2.9%;展出总面积 41.0 万平方米,占参办展总面积的 44.5%,同比增长 8.7%。
展览是我国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现文化普及及专业交流的重要平台。展览业的健康发展将有利的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实施,国际化的展览平台有利于推动国际和区域层面的经济合作,为我国企业与更多国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金融、商贸、基建、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互通创造更多机会,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贯彻与实施也将给展览业提供空前的国际化发展的商机,实现正循环效应。
4、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在设计理念和展示手段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设计理念方面,行业内越来越认同设计应将艺术尊重自然与人作为出发点,好的设计必须遵循社会规律,并通过“科技+艺术”体现出高水准的设计。
在展示手段方面,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特征的数字新媒体出现,并越来越多地引领展览展示设计潮流。同时,为呼应整体设计理念和文化传播精神,展示体验系统需要在各种数字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应用研究,来更好地实现体验效果。各类技术的应用研究建立在服务商对整体项目有独到设计理念、并拥有完整把控项目能力的基础之上,对服务商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随着宏观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对展览展示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在现代多媒体技术、互动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一项展示技术应用获得参展者认可后,将会大规模地应用,市场反应热度会逐步降低。为此,各类展览展示企业为满足广大参展者对多样化的展示体验的需求,必须对其使用的数字科技不断更新及升级。
(1)展示设计的导向作用更加突出
随着展览展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参观者不再单一地观看各物理空间的展示内容,而是体验整个展示空间与各项展示内容构成的展示整体。该展示理念要求不断整合以前孤立运行的各个展示技术,使之在同一个设计理念下产生协同效应,以达到一体化的展示效果。因此,展示设计的导向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对终端展示产品的设计风格和企业的设计能力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展示设计在终端展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2)数字科技更新升级速度加快
随着宏观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对展览展示体验的要求日益提升。展览展示技术近年来已取得了较快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互动技术、全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提升展示体验系统的仿真性、互动性、趣味性。在展览展示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一项展示技术应用一旦获得市场的参展者认可后,将大规模地应用普及,市场反应热度会逐渐降低。为此,各类展览展示机构为满足广大参展者对多种多样展示体验的需求,需要对其所应用的数字科技不断更新及升级。
(3)一体化终端展示解决方案是未来品牌终端展示行业的主要模式
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客户对终端展示服务的需求由简单的展示需求,逐步过渡到涵盖策划、设计、实施和维护服务的一体化终端展示需求。现有的服务环节分散的业务模式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尤其是中高端市场需求,具有设计优势及较强整合能力的企业将从竞争中胜出,以其完善、高效、优质的一体化服务赢得市场,并逐步建立品牌优势。
5、面临的机遇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文化产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政府对文创设计及高新技术服务业给予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倾斜,为行业发展创造了积极良好的外部环境,必将有利推动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发展。
(2)我国城镇化率持续上升带动城市文化体系建设
我国城镇化率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保持平均每年约 1 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现已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共计为141178万人(约14.2亿),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即我国的城镇化率已接近64%;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有观点认为,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到2035年预计能达到或超过70%。
城镇化率的持续上升将带动城市化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对城市文化展示设施的巨大需求,比如博物馆、科技馆等,尤其是突出展示城市规划思路和建设成就的各级城市主题馆。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为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消费升级拉动文化需求
根据国家发改委《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 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 30.2%,已达联合国富足标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2020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4.7%。随着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尤其是文创产业与科技手段结合的“文化+科技”文创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4)技术进步提供驱动力
纵观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数字时代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数字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不断投入应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成为展示技术发展的前沿,现代展示技术正在以其交互性、趣味性、多感知性等鲜明特征改变着形式单一、氛围沉闷的传统展示,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也正在推动着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的技术革命,软件系统的持续研发与更新、硬件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为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性的革新技术正快速发展,为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将会驱动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进一步升级,将行业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6、面临的挑战
(1)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
现代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涉及多门学科、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成果的综合运用,展示设计不仅要考虑各种前沿展示技术的应用,还须考虑所运用的技术手段、设备和所要表现的文化内容、总体展览形式之间的和谐相融。这就要求从业者须将文化、科技、创意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由于我国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起步较晚,虽然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重视行业人才培养,但目前只有少数几个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同时教育与实践之间仍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与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国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出现中高端人才短缺的状况,并且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这种供需失衡愈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数字文化展示创意行业的发展。
(2)融资渠道不畅阻碍企业发展
在经营模式上,行业多数企业为轻资产运营,在新项目的研发、项目运营、品牌宣传和市场拓展方面的投入比重较高,而在土地、厂房及生产设备上投入较小,固定资产比重较低。因此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能力较弱,业内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解决发展业务所需营运资金。但是大型项目运营、新技术研发等都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融资渠道的受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发展。
7、行业进入主要障碍
(1)资质壁垒
项目的实施企业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资质要求,而申请专项资质的公司需符合各项严格的条件,例如企业规模、专业人员的配备数量、已完成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等。行业内专业能力较强的企业通常拥有多项甲级或一级的专业资质。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设计及施工资质、国内专业协会资质(如中国展览馆协会资质、中国博物馆协会设计资质、多媒体协会资质)、电子与智能化工程甚至是国际上的各类专业资质。因此本行业存在一定的资质壁垒。
(2)创意设计壁垒
拥有客户认可的创意设计是行业的核心竞争点之一。只有在充分理解客户需求的背景下,结合项目实施背景、实施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风格等设计,才能最终实现创意设计方案落地。创意设计方案获取客户认同的决定性因素,是确保项目实施效果达到预期的基础条件,创意设计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行业内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本行业具有较高的创意设计壁垒。
(3)技术壁垒
现代化的展览展示早已突破传统的图片展示、模型展示、普通多媒体展示等展览方式,在陈列和展示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结合最新的 3D 展示、VR/AR/MR、多媒体沙盘、智能集成控制系统等新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不断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行业内规模较大的企业凭借持续的技术跟踪、研发投入及创新,积累了一定的研发成果并搭建了成熟的技术应用平台。因此,较高的技术壁垒对潜在的市场进入者构成了障碍。
(4)人才壁垒
人才一直是企业构筑诸多壁垒的核心基本要素之一。行业内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拥有无论是在创意设计、项目资源整合、研发创新等各方面都逐渐积累了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核心人才团队。行业内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创意人才、管理人才、市场人才相对有限,且优秀人才的流动也倾向于品牌知名度高、实力雄厚的企业。因此,本行业对潜在进入者有较高的人才壁垒。
(5)品牌壁垒
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更加倾向于口碑良好、品牌信誉高、规模较大的企业,这类企业大多凭借其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多年的客户口碑积累以及行业内专业机构的认可,树立了较高的品牌信誉,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而行业新进入者往往缺乏经验和品牌积累,在市场竞争中更难以获取项目资源。因此,本行业具有较高的品牌壁垒。
(6)资源整合壁垒
目前各地建馆的趋势更趋向于多馆合一或多馆一中心的建设方式。客户在选择服务商时往往倾向于选择同时具有多类馆体实施经验的企业、并能够提供相对应类型题材的策划、设计、实施和维护全方位服务的企业。不同类型的馆体同时实施,更需要企业具有各环节的统一协调能力、跨领域融合能力、整合分散资源能力,对同时具有各题材馆体的实施经验和案例等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进入行业或单一题材领域的企业在项目执行经验以及资源整合能力上往往不占优势。因此,本行业具有较高的资源整合壁垒。
目录
第一章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述
1.1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解释
1.1.1 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与推进
1.1.2 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及特征
1.1.3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分类
1.1.4 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的条件
1.2 文化创意产业功能介绍
1.2.1 经济功能
1.2.2 社会功能
1.2.3 文化功能
第二章 2016-2021年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
2.1 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综述
2.1.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
2.1.2 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状况
2.1.3 文创产业主要运作模式
2.1.4 文创产业园区模式分析
2.1.5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2.1.6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2.1.7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启示
2.2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分析
2.2.1 欧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2.2.2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
2.2.3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征
2.2.4 英国创意科技产业投资规模
2.2.5 英国文创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2.3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分析
2.3.1 美国文化输出战略主要特征
2.3.2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3.3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
2.3.4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2.3.5 国家档案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2.3.6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
2.4 其他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分析
2.4.1 日本
2.4.2 丹麦
2.4.3 韩国
2.5 国外典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经验借鉴
2.5.1 昆士兰创意产业园区
2.5.2 谢菲尔德文创产业园区
2.5.3 不列颠哥伦比亚动画产业园区
第三章 2016-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经济环境
3.1.1 宏观经济概况
3.1.2 固定资产投资
3.1.3 宏观经济展望
3.2 居民生活环境
3.2.1 社会消费规模
3.2.2 居民收入水平
3.2.3 居民消费结构
3.2.4 消费市场特征
3.3 经济转型需求
3.3.1 经济转型升级
3.3.2 数字化转型机遇
3.3.3 转型升级思路
3.4 产业发展环境
3.4.1 文化产业运营状况
3.4.2 文化产业经济贡献
3.4.3 文化消费发展指数
3.4.4 文化产品贸易情况
第四章 2016-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
4.1 2016-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综述
4.1.1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意义
4.1.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点
4.1.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
4.1.4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4.2 2016-2021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运行情况
4.2.1 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4.2.2 产业发展驱动效应
4.2.3 国内产业发展成绩
4.2.4 国内产业发展规模
4.2.5 数字文创产业机遇
4.3 2016-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4.3.1 基本分类分析
4.3.2 园区建设情况
4.3.3 园区布局状况
4.3.4 聚集驱动因素
4.3.5 融合发展形势
4.4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分析
4.4.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模式
4.4.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模式
4.4.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要点
4.4.4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第五章 2016-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5.1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相关概述
5.1.1 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
5.1.2 文化创意与集群理论
5.1.3 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
5.1.4 文化创意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5.2 文化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发展分析
5.2.1 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现象解析
5.2.2 创意产业城市集聚模式浅析
5.2.3 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的特点
5.2.4 文化创意产业城市集聚的内涵
5.3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5.3.1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综况
5.3.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5.3.3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分布情况
5.3.4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3.5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效应
5.4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5.4.1 大数据应用的背景
5.4.2 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5.4.3 大数据应用的瓶颈
5.4.4 大数据应用的方向
5.5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动态
5.5.1 青岛将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5.5.2 武汉洪山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5.5.3 天津高新区建设文创产业基地
5.5.4 杭州市财政助力文化创意产业
5.6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建议分析
5.6.1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5.6.2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启示建议
5.6.3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5.6.4 提升文创产业集群竞争力建议
5.7 成都市文创产业集群发展案例
5.7.1 成都文创产业集群发展的价值
5.7.2 成都文创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5.7.3 成都文创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
5.7.4 成都文创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
第六章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
6.1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6.1.1 创新人才不足
6.1.2 产业融资困难
6.1.3 缺乏产业竞争力
6.1.4 文创园区同质化
6.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6.2.1 产业运营策略探索
6.2.2 行业消费促进建议
6.2.3 产业发展思路的创新
6.2.4 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6.3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6.3.1 破解创新人才不足的约束
6.3.2 完善产业基础生态系统
6.3.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6.3.4 对文创企业融资进行支持
6.3.5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
第七章 2016-2021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
7.1 2016-2021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综述
7.1.1 相关支持政策
7.1.2 高质量发展形势
7.1.3 总体运行状况
7.1.4 细分领域特征
7.1.5 发展成效分析
7.1.6 产业发展机遇
7.2 2016-2021年北京数字创意产业运行情况
7.2.1 产业整体发展态势
7.2.2 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7.2.3 产业集群发展成效
7.2.4 多元主体协同效应
7.2.5 产业主要问题分析
7.2.6 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7.3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7.3.1 产业发展失衡
7.3.2 亟待完善产业链
7.3.3 亟待构建四大体系
7.4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7.4.1 布局再造空间
7.4.2 激发创新活力
7.4.3 加强体制建设
7.4.4 创新发展对策
7.5 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7.5.1 起草背景
7.5.2 主要内容
7.5.3 特色亮点
第八章 2016-2021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
8.1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综述
8.1.1 顶层设计优化
8.1.2 产业规模分析
8.1.3 重点领域布局
8.1.4 数字创意发展
8.1.5 重点项目进展
8.1.6 产业发展机遇
8.2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分析
8.2.1 产业园区发展阶段
8.2.2 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8.2.3 产业集群构建分析
8.2.4 集群发展政策建议
8.3 上海文化创意企业海外拓展状况分析
8.3.1 文创企业海外拓展现状
8.3.2 文创企业出海方式分析
8.3.3 文创企业海外拓展瓶颈
8.3.4 文创企业海外拓展策略
8.4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8.4.1 存在的问题与机遇分析
8.4.2 人才发展难点分析
8.4.3 产业发展建议
8.4.4 人才发展建议
第九章 2016-2021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
9.1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9.1.1 产业相关政策
9.1.2 创新业态发展
9.1.3 产业发展成效
9.2 2016-2021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9.2.1 产业发展规模
9.2.2 创意设计发展
9.2.3 数字创意发展
9.3 深圳CBD发展创意产业SWOT分析
9.3.1 优势(Strengths)分析
9.3.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9.3.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9.3.4 威胁(Threats)分析
9.4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9.4.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
9.4.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第十章 2016-2021年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
10.1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综述
10.1.1 产业发展规模
10.1.2 产业发展现状
10.1.3 典型企业发展
10.1.4 营商环境优化
10.1.5 产业发展展望
10.1.6 未来发展重点
10.2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因分析
10.2.1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10.2.2 文化创意需求增长
10.2.3 产业政策推动因素
10.3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0.3.1 资本对接资源
10.3.2 改善融资环境
10.3.3 提升创意品牌
第十一章 2016-2021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
11.1 2016-2021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1.1 文创产业发展特色
11.1.2 文创产业产值规模
11.1.3 文创产业发展指数
11.1.4 文创产业发展成效
11.1.5 文创产业园区发展
11.2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因分析
11.2.1 地域资源禀赋
11.2.2 产业政策推动
11.2.3 金融创新支持
11.3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11.3.1 未来发展目标
11.3.2 产业发展重点
第十二章 2016-2021年其它重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
12.1 南京市
12.1.1 产业发展现状
12.1.2 国际经验借鉴
12.1.3 未来发展建议
12.2 天津市
12.2.1 产业发展形势
12.2.2 项目签约动态
12.2.3 产业发展瓶颈
12.2.4 产业发展建议
12.2.5 未来发展目标
12.3 武汉市
12.3.1 文化产业规模分析
12.3.2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
12.3.3 高端文创人才需求
12.3.4 文创产业发展对策
12.4 青岛市
12.4.1 财政支持力度
12.4.2 项目签约状况
12.4.3 产业发展问题
12.4.4 产业发展对策
12.4.5 未来发展目标
12.5 重庆市
12.5.1 文创产业发展背景
12.5.2 数字文创产业发展
12.5.3 文创产业发展战略
12.5.4 产业融合发展举措
12.5.5 创意人才培育建议
12.6 成都市
12.6.1 文创产业发展规模
12.6.2 文创产业发展亮点
12.6.3 产业主要问题分析
12.6.4 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第十三章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关联板块分析
13.1 文化创意产业与园区建设
13.1.1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13.1.2 文化创意产业园划分类型
13.1.3 文化创意产业园盈利模式
13.1.4 文化创意产业园运营模式
13.2 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设计
13.2.1 工业设计发展现状与重要性
13.2.2 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13.2.3 文创背景下工业设计发展策略
13.3 文化创意产业与版权保护
13.3.1 版权保护制度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基础
13.3.2 版权保护制度是文创产业的必备条件
13.3.3 文创产业发展中的版权保护制度完善
13.4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分析
13.4.1 文创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途径
13.4.2 文化创意产业与食品加工业融合思路分析
13.4.3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分析
14.1 A股及新三板上市公司在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动态分析
14.1.1 投资项目综述
14.1.2 投资区域分布
14.1.3 投资模式分析
14.1.4 典型投资案例
14.2 文化创意产业链投资分析
14.2.1 文创产业融资困境
14.2.2 文创产业链特征
14.2.3 文创产业链融资模式
14.3 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机遇分析
14.3.1 文创产业政策机遇
14.3.2 科技+文化发展机遇
14.3.3 “一带一路”产业机遇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15.1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15.1.1 文创产业发展优势
15.1.2 “十四五”文创发展趋势
15.1.3 “十四五”文创发展路径
15.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景
15.2.1 文科创企业入驻需求
15.2.2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15.2.3 文创产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