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脸识别技术用于监控学生表情是反教育
熊丙奇
一阵风起,“AI+教育”概念迅速席卷教育行业的各个场景。据调查,至少5家知名教育企业正在研发或落地使用该项技术。此外,在许多教育峰会、论坛上,“AI+教育”、人脸识别、表情分析等均是行业人士探讨的热词。但是,日益火热的人脸识别、分析学生上课状态的技术,却让不少学生、家长和专家深深担忧:“究竟是校园信息化还是校园监狱化”“数据收集是否侵犯学生隐私”“表情识别分析真的靠谱吗”“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学演戏”……
其实,在去年,某中学使用“黑科技”打造“智慧教室”,对学生进行表情监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时,舆论就普遍质疑,这不尊重孩子人格,侵犯学生隐私,学生长期在监控环境下学习、成长,会养成“表演性人格”,应该叫停这种所谓技术创新。但是,在资本和学校提高教学效果的驱动下,加上互联网+教育这一“创新概念”加持,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开发并推广这种以监控学生上课表情、行为的“智慧课堂”系统,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这一系统,并以使用后的效果,诸如学生上课更投入,老师管理学生更方便,学生成绩提升以及有关学生间、师生间的冲突与纠纷也减少,来论证采用这一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这是必须引起教育系统与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所有教育创新必须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基本出发点。
现代教育技术当然可以用于教育教学中,但是,这需要首先搞清楚教育是什么。很显然,在教室里安装监控,全天无休地对着学生,适时采集学生的表情、动作,这是把学生当作“犯人”,时刻被监控。这种做法的反教育性质是十分明显的,之所以会得到一些教育管理者和学校的追捧,这是因为有的教育者和办学者忘记了教育是什么,只是考虑怎么管理方便,以及怎样提高成绩。
支持安装监控者认为,教室也是公共场合,学生和教师并无隐私之说。这把教室简单地类比于普通公共场所。教室虽然是公共场所,但是,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公共场所,广场上的监控,只是对路过的路人偶尔进行监控,而安装在教室里的监控,则是一直盯着教师、学生。教室里可以安装监控,但是应该只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用于作为考场时,监控考场秩序,二是在得到教师和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直播课堂教学,与其他学校、课堂共享教育资源。一直使用监控,盯着学生和教师的上课情况,会让整个教学活动变为表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也有人说安装监控系统,便于教师管理学生,但其实,在监控体系之下,教师也是被管理对象,长期使用监控系统,对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也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上课就依靠智能系统的“反馈”,告诉教师哪个学生不认真,哪个学生不专注,这是技术识别的结果,离开了技术手段,老师还会教学吗?教育是有情感和灵魂的事业,很多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认为,教师是人工智能时代最难取代的职业,就因为教育需要灵魂和情感,但是,利用AI+教育,无节制地使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正在把教育变得没有灵魂和情感,那还不如使用教育机器人。
所谓AI+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也是基于错误的课堂质量观,就是对学生进行只是灌输,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这种灌输教育模式,是和学校办学的应试倾向符合的,这也是有学校追捧使用这类技术的原因,采用这类技术,是把应试教育进一步“精细化”。
事实上,近年来,有的学校为让学生所有精力都用到学习上,还出台了被舆论质疑的变态校规,在互联网+教育这样的理由下,进行能提高成绩的“创新”,学校当然是乐见的。要让教育创新符合教育规律,应该由教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并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能就由领导拍板。资本的驱动,互联网+教育的概念炒作,学校办学的急功近利,让AI+教育的路越走越偏,需要及时正本清源,回归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