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黄晓慧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今年的主题为“修复和恢复退化的湿地”。为了向公众科普湿地的多样性及其重要生态功能,持续守护上海这座湿地城市美丽的湿地生态景观,当天,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牵手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举办“修复湿地家园”特别活动。
上海科技馆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签约,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并互赠原创科普图书。未来,双方将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在湿地修复、湿地自然教育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资源共建共享,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活动设置了馆内馆外联动环节,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阿拉善SEE公益机构东海项目中心的专家,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老师们一起,带领大家“云逛”沪上热点湿地,献上了一场丰富的湿地科普活动。
直播中,专家们向大家讲解了上海各种湿地类型以及崇明东滩湿地的原始湿地景观,讲述了科研人员如何在崇明东滩开展迁徙候鸟研究保护工作,现场展示了科研人员进行湿地鸟类研究的环志工具,让人大开眼界。
崇明东滩湿地是上海主要的滨海湿地,除了有丰富的植物、底栖动物等常住“居民”,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春秋两季会有大量迁徙中的候鸟途经崇明,在湿地中进行能量补给,每年冬季也有大量候鸟选择在此越冬。成群的雁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小天鹅等,构成了崇明东滩湿地冬日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外,来自崇明东滩保护区的专家还介绍了崇明东滩湿地在湿地修复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面对互花米草的入侵,如何开展有效的科学评估,通过科学手段有效控制住了互花米草在东滩湿地的“疯长”。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由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团队历时一年联合开发的生态益智类卡牌科普桌游《湿地生存法则》。游戏融合丰富的湿地生物信息和湿地生态概念,通过清新素雅的科学绘画和严谨的生态学逻辑,让玩家能够了解不同的湿地类型和生活其中的各类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生态联系。通过桌游的形式让更多人学习湿地知识,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领略城市湿地生态的魅力。